6月20日,山东省青岛市规划局发布青岛电影博物馆方案设计国际征集公告,建成后将成为西海岸新区标志性建筑和标杆性项目。
博物馆由五部分组成,征集公告显示,青岛电影博物馆项目位于滨海大道东南侧,张家村河入海段以南,万达东方影都以东,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核心区域,由西海岸发展集团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,旨在打造青岛未来电影之都的核心文化至高点,展现青岛电影文化,为青岛与世界的电影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交流合作平台。
按照公告要求,青岛电影博物馆将规划建设成集文化收藏、博物展示、科普教育、专题研究、互动体验、电影展映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场所;建筑立面应体现青岛地方风格与时代精神、体现海滨特色,新颖大方,成为青岛地标性建筑;建筑应为绿色建筑、高端、智能、节能、生态环保,打造成影视文化交流、宣传和展示的专题类博物馆。在详细建设要求方面,博物馆由陈列区、报告厅、观众服务区、藏品库区、技术与办公区五部分组成,预留扩建用地主要考虑今后陈列区及藏品库区扩建使用,博物馆采用钢结构建造方式,不设置地下空间。
城市博物馆创新性突破。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,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明确了2016年青岛市文化工作的重点项目。青岛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、文化创意产业、文艺精品创作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四大跨越,还将在影视产业、精品创作以及城市博物馆建设中有突破性创新建设。
其中提到了城市博物馆的建设,将在2016年取得创新性突破,一批兼具地域特色和民俗风尚的博物馆项目将在2016年崭露头角,其中包括大沽河博物馆、海洋考古博物馆、海关博物馆、崂山矿泉水博物馆、贝林自然博物馆和汉画像艺术博物馆。青岛电影博物馆也将在2016完成选址和展陈方案。此外将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在2016年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,启动省级考古遗址公园——即墨故城遗址公园建设,打造“齐长城人文自然景观带”。在加强非遗保护中,研究制定《青岛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》。
青岛曾涌现出“影坛三杰”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电影就成为青岛人重要的娱乐生活,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张石川等人,在上世纪30年代初的青岛中山路建起了由中国人经营的电影院——山东大戏院 现为中国电影院,1931年大戏院首映影片就是由洪深编剧、张石川导演、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《歌女红牡丹》。 在青岛电影史上,洪深、孙瑜、崔嵬人称“影坛三杰”,而他们都曾在青岛工作和生活过。洪深与青岛关系最亲密,他的《劫后桃花》就是以自己家庭在青岛的经历写成的;电影诗人孙瑜与周恩来总理是南开中学同学,后入清华后迷上电影和诗歌创作。他在青岛结婚,并在1927年以青岛为背景,创作抒情喜剧电影《青岛之波》,全剧利用日光拍摄青岛外景,但却因各种原因最终搁浅;崔嵬12岁在青岛烟草公司当童工,后入礼贤中学,1932年他在青岛参加了左翼戏剧运动,曾在青岛拍摄《青春之歌》《海魂》等名作。
中国现存最早商业电影院在青岛。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博物馆日前召集13位国内权威电影史专家认定,位于湖北路17号的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。
据介绍,从2014年开始,青岛市本着修旧如旧原则,开始对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,青岛市成立了专门研究项目组,赴德国、日本以及国内多个城市的档案机构、博物馆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,前后共获得了约400万字文字资料和700余份图片资料。在整理资料过程中,研究项目组发现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至少在1907年9月4日已放映电影,并有明确电影票价、电影广告、电影放映时间、电影观众信息和电影影片信息;从1907年到1914年间,一直持续放映电影。因此,这个旧址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。
作为青岛水兵俱乐部建筑的产权方,青岛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明升表示,此前业内认可的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是上海虹口影戏院,在1908年12月22日开始作为商业电影院使用,而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在1907年8月就开始作为商业电影院使用,比上海虹口影戏院早了一年多的时间,而且上海虹口影戏院早已拆除,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仍保存完好。
青岛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又称水师饭店、海员之家和海员会馆,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之一,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。这个建筑设计始于1899年,由德国海因里希亲王主持设计,1902年5月2日落成,是为当时2000多名德国水兵及地勤人员提供休养和娱乐的场所。
本文章内容与图片均来自网络收集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